查看原文
其他

【AT】2019亚建协建筑奖金奖项目之“元上都遗址博物馆”(by李兴钢)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8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是一项由亚洲建筑师协会(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 Asia,简称亚洲建协或ARCASIA)设立的年度大奖,旨在推出亚洲地区的优秀建筑作品,鼓励传承亚洲精神,推动亚洲建筑环境的提升。奖项包括住宅项目、公共设施建设、工业建筑、保护项目、建筑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共六大类,设金奖、荣誉提名奖和提名奖。2019年该奖共设6大类10个奖项,共有33个项目获奖,李兴钢、章明、魏春雨、宋晔皓、陆轶辰、刘宇扬、崔光海、孟凡浩8人获得金奖,颁奖典礼于11月5日在孟加拉国达卡隆重举行(详情请点击这里


今天,让我们首先来领略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大师领衔设计的金奖项目:“元上都遗址博物馆(B-3公共设施类:社区和公用事业建筑)。


· 评委会评语 ·


博物馆位于蒙古草原上,距离元上都遗址5公里远的“乌兰台”。乌兰台意为“红色山岩上的烽火台”——这座建筑本身,也如烽火台般脱颖而出。建筑大部分嵌于遗弃的采石场中,几何特征鲜明的体量由含氧化铁骨料的混凝土打造而成,仿佛生长于大地之上。在建筑造型上,独具匠心的角度扭转以及凸出的窗体,呼应着非线性的历史。建筑与山体等高线及都城遗址中轴线相交,使人游走于建筑与自然之间,聆听天与地的对话。


Built 5km across a Mongolian grassland from the XANADU archeological site known locally as "Wulantai"--meaning beacon of the red rocks--this museum is a beacon of great architecture in its own right. Mostly embedded in the pit formed from an abandoned quarry, it emerges from the earth in a geometric collection of iron oxide infused concrete. The structure's unpredictable angularity and the protruding windows are a remark on history that is often non-linear. Oriented to intersect with both the mountain contours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apital city ruin's central axis, it positions people within a territorial dialogue between the artificial and the natural, if not the terrestrial and the celestial. 


·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是配合元上都古都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项目。主要功能包括展厅、观众服务、藏品库房、内部办公、考古科研等。


▲方案概念草图


元上都遗址南向5 公里的一座平地隆起的草原山峰,名乌兰台。博物馆即选址于乌兰台东侧面向遗址方向的半山腰处,参观者由南而来,绕山而行,通过东北侧山脚下的道路进入博物馆区,有隐藏而豁然出现之感。

▲掩藏于山体之中的建筑


设计结合并充分利用现状废弃的采矿场来布置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以修整被采矿破坏的山体。

▲原来废弃的矿坑

▲方案模型研究


博物馆工作人员入口设置在现状的一处折线形采矿条坑南端,并将办公考古科研用房沿折线凹地布置,且沿山坡形状覆土;保留另一处现状圆形矿坑,修整作为博物馆的下沉庭院,观众服务区环绕着此庭院。


隐藏在山体中的主入口广场

▲博物馆后勤入口

▲下沉庭院


遵循对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性的最小干预原则,将大部分建筑体量掩藏在山体之内,仅半露一小段长条形体,隐喻遗址的城垣,将其由正北向东旋转18 度,与山体等高线相交,并指向都城遗址中轴线上的起点——明德门,使建筑对遗址有理想的视角和轴线关联;而由明德门处看遗址博物馆,建筑则缩为一个隐约的方点,体现出对遗址环境完整性的尊重以及人工与自然的恰切对话和协调。


▲夜幕下的乌兰台和遗址博物馆

▲烽火台、半露的方形体量及远处遗址

▲半露的长方形体量


沿着博物馆的内外参观路径设置了一系列远眺遗址和草原丘陵地景的平台,直至到达山顶敖包,长长的路径和不断停驻的平台是博物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元上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在此串联。



▲屋顶平台远眺遗址


为呼应“乌兰台”在蒙语中 “红色山岩之上的烽火台”之意,建筑主体的外墙和平台、挡墙都采用了一种掺氧化铁骨料的清水混凝土,使外露的建筑体量呈现出一种斑驳的红色,犹如从山体中延伸而出,与四季变化的草原丘陵相应和,呈现出广袤与苍凉的场所气质。


▲红色山岩

▲锈红色的混凝土外墙


· 技术图纸 ·


区位图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东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主创建筑师:李兴钢、谭泽阳、付邦保、赵小雨

项目地址:内蒙古正蓝旗

项目完成年份:2015年

建筑面积:4997㎡

建设单位: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

施工单位:山东天泰建工有限公司

使用单位: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结构设计:王力波、高银鹰、张剑涛

机电设计:刘海(给排水)、李超英(暖通)、甄毅(电气)、余晓东(总图)

摄影师:张广源

项目获奖: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公共建筑类银奖(2018)



· 获奖人简介 ·

李兴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体育与休闲建筑工作组成员。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现任2022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规划师、设计联合体总设计师。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提出“胜景几何”的建筑设计思想,用当代观念、技术、方法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并处理中国城市与建筑问题;著有《静谧与喧嚣》《李兴钢:胜景几何》等;主持设计的建筑项目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与休闲建筑协会金奖、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筑大奖、芝加哥国际建筑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银奖、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银奖/大奖等;设计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八人展等国内外重要建筑设计展览,并于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胜景几何”作品个展。


代表作品:国家体育场、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绩溪博物馆、“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仓阁”——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商丘博物馆、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北京市朝阳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中心、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建川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复兴路乙59-1号改造、北京地铁西二旗站、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威尼斯纸砖房等。


想现场聆听李兴钢大师演讲?

12月5日来长沙

详情请点击下图↓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